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陕西日报》关中直击栏目采编报道咸阳职院


当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为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愁的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咸阳技术学院2010年即将毕业的2200多名学生在年前就已经被相关企业预定了70%。其中有些专业,例如数控、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制造等热门专业被预定率几乎达到了100%。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就业率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难与职业教育毕业生“一生难求”的一个缩影。

“招聘大学生,我们是高校的上帝;招聘技工,职校是我们的上帝。”在招聘会上,宁波远成石化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刚感慨地说。

“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是车工难寻。”杭州一位服装厂老板走了数场招聘会后,依然没能招到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在百度里输入 “技工荒”,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深圳一家企业为高级钳工开出6000元的月薪,几个月过去了,仍未找到人,发出了“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青岛一家制造公司开出年薪16万元急招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最终也没有招到;杭州汽轮机厂将数控机床工人的月薪提到6000元,在人才市场上仍一无所获,甚至有的企业开出36万元年薪招聘高级技工,依然没能找到满意的应聘者。

整合教育资源:在逆境中努力突围

大学生和职校学生在市场上需求的这种变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聪博感受很深。“现在培养出的学生供不应求,一些热门专业甚至提前一年就被国内知名企业预订走了。看着招聘企业负责人由于找不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学校也很遗憾。可是几年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为招生难和就业难发愁。”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见证了职业教育由极盛一时到备受冷落,再到高速发展的曲折历程。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来的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其中前三所学校的办学历史都在70年以上。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冷落,原来是最优秀的学生上中专,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成了最差的学生上中专,发展到后来,中职类学校生源都成了问题。

2000年以来,地处偏远乡镇的仪祉农校出现了很大的尴尬,往往发出去几百份录取通知书,一个学生都招不来;坐落于彬县县城的彬县师范学校2004年仅招到40多名学生;乾县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曾达到2700人,但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生源也急剧下降;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80多名教职工,一年只能招到几名学生,不得已只好退掉。

“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才考虑职校,这是全国职业教育最痛苦的阶段。”回顾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初面临的尴尬,刘聪博深有感触地说。

2004年,咸阳市痛下决心,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由以上4所中职学校合并组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的这个决定与省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为改变中职学校竞争力不强、办学层次低的现状,同一年,陕西省政府也开始整合各地市中专学校,在各地市组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2004年9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我省其它地市整合重组之后的职业教育学院也纷纷挂牌成立。

4所学校合并后,学校档次提升了,可是众多难题依然摆在职业教育者的面前:职业教育的宏观环境依然没有太大改变,读高中、上大学仍是家长和学生们的首选;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资金、没有校舍、没有专业,在激烈的职业教育竞争中,如何才能吸引来学生?新校区的建设需要数亿元,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新组建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再次遇到了生源的尴尬。2005年,省上下达高职招生计划500人,新生报到仅32人,而当时教职员工近500人。其中,体育专业80多个教师,招到13个学生,农学专业180多个教职工,仅仅招到30多个学生。

培养市场紧缺人才:职业教育初露转机

“痛定思痛,职业教育大的宏观环境无法改变,那就去适应环境。”刘聪博说。

面对“招生难、难招生”这个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共同面对的难题,咸阳职业学院的教职员工想出了各种办法,作出了各种努力。杨军民利用自己在永寿县做过多年领导的优势,找熟人、找亲戚、找朋友、找部下作为宣传员,并以个人的名义写了一份真挚感人的“致乡党的一封信”,印发6000多份,并雇车把学生拉到学校参观;杨桂贤每天开车数百公里,为防止疲劳,她把清凉油抹在脸上;赵葳利用春节拿着招生简章,走遍了全乡镇的千家万户,不会骑摩托车的他摔得遍体鳞伤。

在专业设置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科学地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市场对职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后,果断地提出了根据社会需求,全面调整专业设置,减少师范、体育、农学等传统专业为主的格局,增加数控、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制造等社会亟需专业,确立了“以工为主,文理并重”的发展方向。

要有高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老师,为此,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控教师编制,优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鼓励教师通过职称转评、培训考核、科研开发等获得“双师型”资格,提高“双师型”比例。33名教师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资质培训,100多名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聘请100多名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践课、专业课教学工作。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还意识到: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在黑板上搞加工,在教室里搞养殖”肯定不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一技之能,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

为此,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学院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短短4年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院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11个,合作共建院外实训基地80个;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校园一卡通工程……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学校内就直接接触到机床和设备,走进工厂就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

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下,组建仅仅6年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2008年,学院计划招生4000人,实际报到4468人。2009年三年制高职在陕西计划招生1715人,第一志愿报考学生3410人,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省线40-60分;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有毕业生2411人,就业率高职每年在93%以上,中职100%,电子、机电、畜牧兽医、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供不应求。2009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工厂倒闭,企业裁员,咸阳职院毕业生毕业依然一路飙升,1756名毕业生全部安置;位于咸阳市统一大道、投资5亿多元的新校区也已全部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咸阳职院能够实现学生如此高的就业率,一方面是社会对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与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密不可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的飞速发展说明,向社会输送优秀的蓝领工人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永远不变的生命线。”刘聪博说。

迎来真正春天:道路依然漫长

在解决了招生难、就业难和校舍问题之后,今天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院的院长,在刘聪博看来,包括咸阳职业学院在内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面对诸多亟需破解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认可度虽然在与日俱增,但重大学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大的社会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整个社会从学生到家长,依然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多数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在选择受教育时,瞄准的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虽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技术人才奇缺的现状,但是在这种观念的左右下,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社会评价依然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职校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改变社会的这种偏见,将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刘聪博担忧地说。

除此之外,目前政府对待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态度依然不可同日而语。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却只停留在“大力发展”的口号上。这种不同的态度可以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费分配方式上体现出来。政府在经费投入时,对普通高等教育照顾有加,却很容易忽视和忘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却享受不到同样的权利。

对此,刘聪博深有体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建设,总投资超过5亿元,政府投资的却只有几千万元。到目前为止,学校还欠有银行贷款2.5亿元。刘聪博戏谑地说:“现在的职业学院都是在给银行办学,每年收的学费,几乎只够还贷款利息。”刘聪博说自己期待着政府能早日破除这种壁垒,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以真正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其专业设置提供物质基础。

职业院校自身的良莠不齐现状,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民办学校,它们存在的目的并不是教书育人和为社会培养人才,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它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什么样素质的学生。除此之外,在刘聪博看来,职业教育办学设施普遍简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依然不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缺乏整合等现实问题也亟需解决。

刘聪博说:“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也难以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技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也阻碍了新的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作为一所职业学院的院长,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职业教育也能像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充满魅力,职业教育的真正春天能够早一天到来。”(陕西日报 2010-05-05 耿翔 康传义)

日期:2013-04-10 | 作者:  |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