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我院自整合以来,始终秉承“育人惠民”的办学思想,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作为学院中心工作来抓。近年来,面对全国“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多措并举,破解难题,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截止2010年7月12日,全院总就业率为97.5%,超额完成了96%的就业工作目标,同比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一把手”领航,建立毕业生就业良性运行机制
“要像嫁爱女那样对待每个毕业生的安置工作。”院长刘聪博如是说。
近年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对学生的就业负总责,亲自抓。党委书记刘文理、院长刘聪博、副院长秦东强等领导身体力行,亲自进行就业指导与督促,还利用自己的关系亲自为毕业生联系层次较高、工作岗位好的用人单位。各教学系领导对就业工作亲自研究安排、开拓就业市场、带队考察企业、走访用人单位、指导学生选择就业岗位,就业优质率、稳定率明显提高。全院上下形成了学院统筹领导,主管部门牵头,以系为主,系主任挂帅,辅导员、就业干事和专职教师参与的“全程、全员、全方位”就业工作格局,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落实责任,坚持实施就业工作考评机制
学院根据上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咸阳职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暂行规定》,科学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考评机制,出台了《考评办法》,坚决落实毕业生目标管理责任制,院长与学院招就处以及各教学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就业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实行问责制,奖优罚劣,重落实、重管理、重实效。
突出就业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宣传机制
学院不断强化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突出就业道德教育,通过举办大型就业指导报告会、小型宣讲会、就业指导课、主题班会、就业咨询等方式,采取发资料,通过院报、校园广播、校园就业网、校园宣传栏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毕业生基本法律意识教育,利用就业指导课、政治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民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大力培养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加强职业品格教育,通过模拟应聘、面试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聘能力、竞岗能力、和应聘成功率,并将学生就业教育“前移化”“系统化”“全程化”。在新生中全面开设职业发展指导课,建立了以课程为基础,以讲座为重点,以团体辅导为特色,以个案咨询为补充,多项互补,点面结合的就业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失落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心里抗挫能力。
创新模式,推行预就业顶岗实习机制
2009年学院将就业工作开始下移,以系为主,职能部门协助,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服务指导,逐步使学院两级管理进入了常态化,各教学系踊跃承担起了就业工作任务,成立了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了精明、强硬、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在就业工作上突出了“五心”制度,即热心、爱心、细心、诚信、责任心,实行“实习+就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2010年全院预就业顶岗实习就业率达到80%,2011年全院3566名应届毕业生,截止目前已有3430人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总上岗率达到96.2%。
内联外合,实行校企合作就业推荐机制
学院在积极拓展就业单位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就业推荐机制,利用驻外就业工作站和创业咨询师常年驻扎省外的有利环境优势,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推进校企合作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截止2010年6月,学院和陕汽重卡、国德电器、三星公司、中国龙工集团、松下电器集团等25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供需合同,企业也分别授予学院人才培养基地铭牌,学院与企业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入。经汇总,截至目前经招就处、教学系和驻外创业咨询师的共同努力,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开发用人单位,100多家,已合作40余家,优质岗位在80%左右。
立足陕西,坚持毕业生区域就业推荐机制
学院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稳固和开拓省内就业单位,积极与省内知名企业如:西安咸阳的电子工业园、机械加工园、能化工业园、空港产业园、西电工业园内大型产业项目企业进行联系,与彬长集团、多晶硅公司、延长石化,大唐彬长电厂等71家大型用人单位进行了洽谈合作,密切关注他们的建设和用工需求,目前在省内发展用人单位71家,2010年1097个高职毕业生中,省内由学校推荐就业人数达到440人,占总人数的40%,2011年,截至目前已经落实省内顶岗实习上岗2034人,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9.3%。
多措并举,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
一是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资料准备工作确保信息畅通。学院及时收集、筛选、发布就业信息,利用校园网,采取印发资料,手机短信、QQ群等形式发布就业信息,2010年通过这一途径共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印发资料3000余份。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总结。建立了就业指导“全程化”体系以及学生与企业家及优秀毕业生互动平台,定期开展校友进课堂活动,聘请成功校友或企业经理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三是在选择单位、指导签约、护送上岗等方面实行院、系、班三级联动,齐心协力,精心指导学生选择单位,保证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四是扎实开展就业跟踪回访工作。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联系、寄发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回访已就业学生情况。2010年共回访1047名就业学生,与50多家合作单位进行了对话交流,收回调查表270余份,据统计有80%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企业思想稳定,工作认真,一部分毕业生已经脱离一线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五是就业率上报形成制度。定期公布就业率,调动各系就业工作积极性。招就处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数据,实行周报制,并将各系上报就业情况通过就业简报、校园网及时予以发布,相互交流,有效提高了就业工作水平。
精心策划,稳固校园招聘会就业推荐机制
2010年,学院充分利用三级有形的就业市场(大型供需见面会、日常专场招聘会和业务洽谈会)举行专场招聘会26次,业务洽谈会30余次,接待用人单位招聘人员180余人。特别是2010年11月份成功举办了2011届毕业生大型校园招聘会,共邀省内外参会单位87家,提供就业岗位3165个,毕业生应聘人数2226余人,用人单位当场签约录用1738人,70%的学生通过招聘会找到较满意的顶岗实习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