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高职院校都在为出口不畅,进口不旺而发愁时,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悄悄进行着办学思路上的一场大胆变革。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100%。2010年全院毕业生共2024人,截止3月底已就业1963人,就业率达到97%。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该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歌破雾,呈现出“这边独好”的生动景象?
“领班”、“组长”、“线长”是咸阳职院的学生
学院集中办学后,成立了专项调研小组,考察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市场的综合分析,果断摒弃了原来师、农、体为主的专业结构,确定了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原则,大胆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开设了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机与电器、应用电子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护理等50多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医疗、建筑、旅游、教育、管理、艺术、生物科技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这种调整,直接的效果就是“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访时,广东美的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邵文斌说,在他们公司一些生产线上的“领班”、“组长”甚至“线长”很多是咸阳职院的学生。今年,他们就一次从咸阳职院招收了355名毕业生。个中原因,除了该院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之外,就是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构成填补了企业人才需求的短板。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学院改革建设的重点便放在了内涵建设上。为此,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治学理念,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优化。
“在黑板上永远也开不好小汽车!”
“在黑板上永远也开不好小汽车!”院党委书记刘文理说。为了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学院把“工厂搬进校园”,把“实训中心办向工厂”,对学生实行“企业式标准化实训”。先后投资3200万元,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26个,校外实训基地80个,结合专业、岗位和需求,该精的精,该减的减,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教什么,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融入到现实的工作环境:在电子、数控、化工等专业,学院遵循专业实训方式,引进企业项目或模拟生产,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维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换。电子信息系与西安森舍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该院实训中心引进的盘式检波器项目生产线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机电、建筑、物业和旅游方面,学院采用顶岗实训,通过实际的在岗锻炼,培养学生的市场感觉。2009年寒假,机电工程系师生赴江苏昆山顶岗实习,让企业看到了该院学生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而对护理、畜牧、园林、艺术类学生,学院则是采用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式的现场教学,订单式培养…… 如果说书本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那么经过这种系列“打磨”,“半成品”则变成了具有高附加值的“成品”。对于这一点,园林专业的刘建海老师深有感触,因为每年他手下的学生还没有等到毕业,就被企业早早抢订一空。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以“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企业,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实训——试用——就业”一条龙,“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运作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走上了“进出两旺”的发展轨道。
“爱心、诚信、责任是咸阳职院教给我的!”
今年21岁的陈庆,毕业实习时,在北京云湖酒店工作,她的工作任务是师傅的80%至90%,实际工作业绩却比师傅高出10%。凭借自己的热心、诚心、耐心、细心,陈庆短时间内就成了酒店的骨干。实习结束时,她顺利地留在了这家北京知名企业,月收入达3000多元。在接受采访时,陈庆说:“学院的素质养成教育,贯穿在我们酒店管理专业每一学期的课程里面,让我们很自然地将‘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融入到每天的工作、生活和言行当中。”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之本,尤其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从源头抓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学院保证毕业生就业的核心要素。为此,学院对学生从入校到就业逐步实施道德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文明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以及就业形势教育和顶岗实习教育,以人文素质课程为载体,按比例开设了培养学生文学基本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基础课程,并以此辐射,广泛开展学生书画作品展、才艺表演、诗歌朗诵大赛以及每年5月举办的“文化艺术月”、12月举办的文艺晚会……不断繁荣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了营养。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实践说了算,不同层次的课外技能大赛和校内“第二课堂”就成为了学生的练兵场。陕西省“超软杯”数控技能大赛、“华西杯”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美佳杯”大学生模型大赛、机械制图大赛、会计珠算大赛、声乐大赛……都是学生在校期间小试牛刀的战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学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0多项,7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了相关课题实践;组织参加各种层次的课外技能大赛60多项,部分大赛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为了给学生的全面成才筑基添瓦,学院又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并把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提出了“四证换一证”,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综合素质等级证书,以此“四证”换取毕业证,大大增加了毕业生就业机会。“生命工程”、“一把手工程”是就业的重要保证学院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帮助学生就业是该院实现高就业率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定位为“生命工程”、“一把手工程”,采取院长、系主任负责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出击。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学院已拥有171家用人单位信息库,其中不乏国内甚至国际著名的大企业,这些用人单位每年都会以大型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和就业洽谈会等不同规模、不同方式来校招聘优秀毕业生。
“在就业方面,我们除了在校内举办大小不等的招聘会外,还不断创新推介手段,拓宽就业市场平台。”该院负责就业的邵智勇老师说。为了加快就业工作信息化步伐,转变就业服务方式,学院建成了功能强大的就业信息网站,拓宽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网上面试等功能,并与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进行链接,还在院内建立QQ群,强力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举措、就业知识,全方位、多渠道收集和发布招聘信息与创业信息。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支援西部计划、村官选拔、应征士官、考公务员、专升本考试等。2009年,医学系7名同学成功入选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并获得6000元/年的资助。而报名参加村官选拔、应征入伍、公务员、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数量也比往年有了大大增加。
另外,利用驻外就业工作站和创业咨询师也是该院拓宽就业渠道的一大创举。去年学院通过上海驻外就业工作站,曾一次性联系17个用人单位,有110名毕业生通过该渠道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科学健全的就业推介体系一经形成,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职业院校前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育人”、“惠民”、“关爱”,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看到了责任
“请问,你们的生产线是记时还是记件?是坐着还是站着?加不加班?一周加几天班?加班多长时间?加班费怎么算?宿舍、食堂的距离有多远……?”这一连串使人为之动容的疑问,是该院就业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真实对话。“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育人惠民’!”院长刘聪博说。为了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每一名毕业生优质就业,学院提出了一对、二高、三无、四心、五不”的就业推荐工作标准。即:基本对口就业;高薪高质量就业;安置的单位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安置工作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用人单位称心、学院舒心;不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而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学院实行“护送制”,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外出就业,学院都要派遣专门的老师护送上岗。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定期回访,定期看望。对因客观原因造成工作不适应的返校学生则实行二次安置,力求全额就业。
不仅如此,咸阳职院还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学院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困难者较多,为了让这些困难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依托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为他们走向就业、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经过努力,2007年,国家为学院投入奖、助学金133.15万元;2008年投入奖、助学金171.7万元,学生伙食补贴每人200元/年,灾区补贴15.3万元;2009年投入奖、助学金270.2万元,学生伙食补贴每人200元/年,灾区补贴12.6万元……
“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正以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学理念,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人才,朝着“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